互感器变比特性测试仪多规格产品满足您的不同需求
随着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大规模新能源并网和电力市场开放后,电力系统形态将发生重大变化,电力网络、信息网络和社会网络之间的耦合关联性显著增强,新型电力系统呈现出非线性、强随机、快时变的复杂巨系统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单纯离线建模和仿真技术难以满足复杂电网实时运行分析与精准前瞻调控的要求,同时直接运用传统的调控模型与算法体系也面临海量电力系统中资源分散分离和构成功能耦合及很好快速决策等挑战。
1.设计用途(LYFA2000互感器变比特性测试仪多规格产品满足您的不同需求)
设计用于对保护类、计量类CT/PT进行自动测试,适用于实验室也适用于现场检测。
2.参考标准
GB 1207-2006、GB 1208-2006
3.主要特征(LYFA2000互感器变比特性测试仪多规格产品满足您的不同需求)
支持检测CT和PT
满足 GB1207、GB1208等规程要求.
无需外接其它辅助设备,单机即可完成所有检测项目.
自带微型快速打印机、可直接现场打印测试结果.
采用智能控制器,操作简单.
大屏幕液晶,图形化显示接口.
按规程自动给出CT/PT(励磁)拐点值.
自动给出5%和10%误差曲线.
可保存3000组测试资料,掉电后不丢失.
支持U盘转存资料,可以通过标准的PC进行读取,并生成WORD报告.
小巧轻便≤22Kg,非常利于现场测试.
4.主要测试功能:(见表1)(LYFA2000互感器变比特性测试仪多规格产品满足您的不同需求)
CT(保护类、计量类) | PT |
伏安特性(励磁特性)曲线 | 伏安特性(励磁特性)曲线 |
自动给出拐点值 | 自动给出拐点值 |
自动给出5%和10%的误差曲线 | 变比测量 |
变比测量 | 极性判断 |
比差测量 | 比差测量 |
角差测量 | 角差测量 |
极性判断 | 交流耐压测试 |
一次通流测试 | 二次负荷测试 |
交流耐压测试 | 二次绕组测试 |
二次负荷测试 | 铁心自动退磁 |
二次绕组测试 | |
铁心自动退磁 |
表1
5.主要技术参数: (见表2)(LYFA2000互感器变比特性测试仪多规格产品满足您的不同需求)
项 目 | 参 数 | |
工作电源 | AC220V±10% 、50Hz | |
设备输出 | 0~2500V(0-20A) | |
输出电流 | 0~600A(0-5V) | |
二次绕组 电阻测量 | 范围 | 0~300Ω |
精度 | 0.5%±1mΩ | |
二次实际 负荷测量 | 范围 | 0~300VA |
精度 | ≤0.5% | |
CT/PT 角差测量 | 精度 | ±4min |
分辨率 | 0.1min | |
CT/PT 比差测量 | 精度 | ≤0.05% |
分辨率 | 0.1 | |
CT 变比测量 | 范围 | 1-50000 |
精度 | ≤0.5% | |
PT 变比测量 | 范围 | 1-10000 |
精度 | ≤0.5% | |
工作环境 | 温度:-10℃ ~ 40℃,湿度:≤90%,海拔高度:≤1000m | |
尺寸 | 380mm × 240mm × 260mm | |
重量 | ≤22Kg |
表2
5.1.工作条件要求输入电压 220Vac±10%、额定频率 50Hz;
测试仪应该由带有保护接地的电源插座供电。如果保护地的连接有问题,或者电源没有对地的隔离连接,仍然可以使用测试仪,但是我们不保证安全;
参数对应的环境温度是23℃±5℃;
保证值在出厂校验后一年内有效。
6.硬件结构(LYFA2000互感器变比特性测试仪多规格产品满足您的不同需求)
6.1.面板结构: (图1)
图1
6.2.面板注释:
1 —— 设备接地端子
2 —— 显示器标志
3 ——通讯口
4 —— 打印机
5 —— 液晶显示器
6 —— 控制器
7 ——CT变比/极性试验时,大电流输出端口
8 —— CT变比/极性(角差/比差)试验时,二次侧接入端口
9 —— CT/PT伏安特性试验时,电压输出端口;CT/PT负荷试验端口
10 —— PT变比/极性(角差/比差试验)时,一次侧接入端口
11 —— PT变比/极性(角差/比差试验)时,二次侧接入端口
12 —— CT/PT直阻测试端口
13 —— 过流保护(功率)开关
14 —— 主机开关
15 —— 主机电源插座
16、17、18、19、20、21、——测试项目接线简图
7.操作方式及主界面介绍
1、控制器使用方法
控制器有三种操作状态:“左转",“右旋",“按下"。使用控制器的这三种操作可以方便的用来移动光标、输入数据和定项目等。
2、主菜单 (见图2)
主菜单共有“
励磁"、“负荷"、“直阻"、“变比极性"、“角差比差"、“交流耐压"、“一次通流" 、“数据查询" 、“返回"9种选项,可以使用控制器进行选择和设置。
因此,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在源网荷储等环节均面临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其中,在源侧,需提供更加灵活的接入技术和接口方法,保障大比例新能源消纳;在网侧,需建设更加快速的计算能力和调控手段,适应电力系统高比例电力电子化的趋势;在荷侧,需挖掘更加柔性的互动技术和沟通渠道,充分调动需求侧参与系统调节的积极性;在储侧,需实现更加高效的动态平衡和优化调剂,提高电力系统稳定控制水平。
面对上述挑战,融合多重“知识表达"的数字电网将提供较核心的技术途径,并使电网作为资源配置平台和电碳经济服务平台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上海来扬电气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